• 您当前位置:首页 >> 机关党建 >> 党建动态

    精准扶贫不能落了移风易俗

    2019-04-02   阅读数:450 【字体:  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
   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,精准扶贫的推进,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,90%以上衣食无忧。但是,走进民间你会觉察群众的满意度、幸福感不尽如人意。贫困户、非贫困户都有共同的心声——生活压力很大。究其原因,是一些极速膨胀着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吞噬着农民的财富、啃噬着人民的幸福。

    当前,一些农村,铺张浪费、相互攀比、人情应酬等现象相当严重,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一是婚嫁费用高昂,大多数地方的彩礼费用达10万元以上,且婚嫁双方都要摆几十桌高档酒席招待亲朋好友,随礼钱也是水涨船高,普通邻里关系已发展到没有两三百元已拿不出手的地步,亲戚好友之间更是成千上万不等。二是丧事复杂,有些地方办丧事的程序多达几十道,几乎全村人都要参加,既花钱又费力,而且厚葬现象抬头,讲迷信、比“孝心”,花大价钱建造豪华墓地,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耕地,与国家殡葬改革制度严重不符。三是整酒名目越来越多,除了比较传统的婚丧嫁娶外,还有小孩满月要办酒、满周岁整十岁要办酒,建房子乔迁新居要办酒;参军、考上大学要办酒;老人祝寿要办酒等等等等,花样繁多、层出不穷。四是春节送礼泛滥。每到春节所有亲戚朋友家里都要到场,利用节日增进情谊本是好事,但头疼的是每到一家都要带着问候礼,七大姑、八大姨再加三朋四友都得去,一家带上两到三百元,碰上老人孩子掏个几百元,一个春节下来送礼吃饭又得花去一两万。很多农民抛下老人孩子外出打工辛辛苦苦挣个三五万,一个春节全花干。

    讲排场比阔气,礼金节节攀升、大事小事都办,自然经济负担越来越重。一般农村家庭每年的各种“份子钱”,平均在一至两万元,就是贫困户家里也得有五六千元的人情开支。再算上春节请客送礼,一个普通家庭除了基本消费外,绝大多数积蓄都花在人情往复上了。其结果,看似拣了面子,实则丢了里子;看似热闹客气,实则伤了元气。而且,攀比风,让很多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,一些隐性的贫困人员正在滋生。这类不良民风民俗的蔓延,使人人深陷其中,不能自拔,叫苦不迭,对精准扶贫构成了重大障碍,不利于村民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生产生活上去,也不利于美丽乡村、文明乡村的建设。

    治贫先移俗。推进精准扶贫、确保脱贫成效,必须废除落后的民风民俗。一项行之有效的做法,就是推行乡村理事会制度,倡导丧事从简、喜事新办,拜年脱俗,切实给群众“减负”,为文明“添彩”。基层党政干部、村“两委”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等,都要勇于担当、主动发力,积极带领和支持群众把这项工作做好。

    一要完善组织机构。在各个行政村建立乡村理事会。理事会会长和成员由现任村党支部成员、村委会成员和本村德高望重、甘于奉献、组织协调能力强、有威望、有影响力、热心服务工作的党员、群众组成,吸收退休老干部、老教师等在村内有一定公信力、在村级事务管理中有较高威望的人员进入理事会。

   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。制度和规则是约束和规范行为的主要措施,应将红白诸事的处置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社会措施之一,纳入扶贫制度安排当中,理事会负责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积极推行乡村理事制度。同时,出台乡规民约,加强约束力,引导群众破除陋习,树立新风。对不按制度办事、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行为,春节送礼泛滥现象由理事会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。

    三要形成长效机制。建立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部门协作、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,形成乡、村、组三级联动,有关部门齐抓共管,广大群众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。贫困乡镇和村委会应根据实际需要,制定《红白事操办的指导意见》《农村党员干部办理婚丧事宜的申报制度》等,对违反规定和搞变通执行的党员干部进行严肃查处、严格问责。

    四要创新工作模式。条件比较好的村,可以用集体资金和农民自愿捐助的钱物,创办“一体化”的红白事务公共服务组织。实行“责任管理”,村干部都要与乡镇政府签订责任书,村民家家户户都签订承诺书,督促村民们自警自律。对固守陈规陋习不改的村民,一方面要教育帮助,一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处罚。

    五要营造浓厚氛围。充分利用报刊、电视、广播、网络、标语、公告、宣传栏、倡议书等方式,大力宣传移风易俗、善行义举、厚养薄葬、尊老孝老、文明节俭、简礼厚意等文明观念,不断挖掘和树立先进典型,广泛传播正能量,在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,化解陈规陋习。

    六要发挥表率作用。俗话说“村看村、户看户,群众看党员、党员看干部”。移风易俗过程中村“两委”至关重要,不仅要做好全程的组织、管理、协调工作,还要以实际行动发挥好先锋带头作用,以身作则,引领当地老百姓践行移风易俗新风尚,让人民群众在新风良俗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(金安区委统战部